世界通讯!综合治理“野景游”:谁来守土如何尽责?
来源:北京青年报     时间:2023-04-29 08:39:13


(资料图)

老鹰

五一假期到来,旅游话题增多。宝藏秘境、绝美之地,没门票、好出片……近年来,借助网络,一些未经开发、游离于正常监管外的“野景点”不断吸引游人探险打卡。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,由于承载力有限、配套设施缺乏,一些“野景点”存在危及人身安全、私搭乱建、污染环境等问题,亟待规范和引导。(4月28日《经济参考报》)

为期五天的五一假期即将到来,外出旅游是很多人的休假方式。其中,不少游客特别是年轻人,可能将“野景点”作为旅游目的地,一来,满足了追求“新、奇、特”和户外冒险的需求;二来,认为这类景点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,不会像热门景点那样客流拥挤;三来,不用支付门票等费用,可降低旅游成本。

再加上一些人在社交平台、短视频平台、旅行游记推荐平台上分享“野景点”的旅游攻略,更容易勾起一些游客选择“野景点”的兴趣。当“野景点”也变成打卡地,则潜伏着安全风险,原因是这类区域尚未开发,甚至无人管理,游客踏入“野景点”,轻则容易发生迷路,重则容易出现人员伤亡,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。

类似悲剧此前已发生多起,有人因迷路被困,救援后被罚款;有人因为这种旅游探险活动搭上宝贵的生命。按说,其他游客应该记取这类教训,不再进行“冒险式旅游”。但从现实来看,类似“野游”现象屡见不鲜,仍有一部分“驴友”心存侥幸“前赴后继”。对此,一方面,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醒游客增强安全意识,远离无安全保障的“野景点”;另一方面,相关平台和“野景点”所在地要真正做到守土尽责。

现在看来,内容空泛的提醒很难起到实质作用,有必要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,对年轻旅游人群进行精准教育。显然“带血的悲剧”更有说服力,只有将“野游”涉及的伤亡案例梳理总结,精准、反复对目标人群进行“轰炸”,才有望“炸醒”某些人的安全意识,使其主动放弃“野景点”。这比简单的提醒更有效。

同时,对线上特别是网红“野景点”进行清理和阻断也是防范风险的有效办法。也就是说,既要强化平台责任,提升鉴别能力,清理网上现存的“野景点”,也要加强审核防止新“野景点”相关信息公开发布和传播。去年,文旅部曾开展私设“景点”问题专项整治,取得一定效果,还需持续治理、精准治理。

此外,“野景点”所在地有关方面必须做好相关工作,有开发价值的“野景点”要尽快开发利用、规范管理,没有开发价值的“野景点”要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,可借鉴“河长制”经验将“野景点”纳入安全监管。换言之,要用专门制度、财政投入、专门人员及设施,把“野景点”变成很难突破的安全堡垒。

特别是五一、十一、春节假期和周末,“野景点”最容易出现“驴友”发生意外,更需要网上线下各责任主体各尽其责,也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履职尽责。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“野景点”,应当倒查有关方面的责任,如果事故与线上平台失责有关,应追究平台方的责任;如果属地管理失责,须依法依规严肃问责追究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